對太空計畫而言,回收與再利用概念還很陌生,因為放任許多老舊垃圾在地球軌道中漂浮,結果碰撞與毀壞昂貴的新衛星,但在預定的鳯凰號任務中,卻未打算把廢棄物帶回地球,不準備降低廢棄物墜落地球的威脅,結果人造衛星軌道變成某戶人家的後院,堆滿各種雜物,但也能從中翻找出零件。
這些廢棄太陽電池、天線及其他通訊設備之所以要回收,是因為原本造價約3000億美元,其中許多仍堪用,若要將新人造衛星送入軌道,平均每公斤得花兩萬美元左右,原地再利用會便宜許多。
鳯凰號首趟任務預定為2015年,可在太空中展示再利用概念,從地球操控機械手臂,將衛星與已廢棄的母體拆開後,經過重新組裝,讓衛星可獨立飛行。目前計畫是要研發新的小型衛星,隨著一般衛星升空,與鳯凰號母艦相連,經物主同意後,運用各種工具拆下報廢衛星的天線及其他零件,再組裝於小型衛星上,形成新運作系統。這就是基本概念,說來簡單,實做很難,尤其還得運用機器人在無重力狀態下操作。
這是一項美國軍事計畫,但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署(DARPA)期望「重要技術領域的國際與非傳統太空社群能積極參與」,獲益產業包括微電子、機器人、顯像、網路連線、製造業、記憶體與資料儲存。
太空垃圾產業尚未完全著重於回收,美國太空總署(NASA)打算從地球使用雷射摧毀殘骸,或派遣專用的太陽能衛星負責清理任務,藉由簡易型行動修復站幫助故障衛星回到正軌,當然也有益處,故鳯凰號並非唯一選項,但可能最具創意,激發更多科技解決方案,地球工程師必然會密切留意。
本文原載於獨立永續專業團體「未來論壇」雜誌《Green Futures》以及this big city城事。照片來源:Flickr用戶Sweetie187
123123123123123
123123123
123123
12222222222
Today is Monday.
I'm testing out a new plugi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