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學長,我決定不要研究親密關係了。」幾個月前一個正妹學妹跟我說。
「為什麼呢?」我幾乎是下意識地問她。
「因為我看了一學期有關親密關係的文獻,發現許多東西就算不做研究,憑著我原先的經驗也能猜到。」這種話從正妹的嘴中說出來,我真不知道該說「不意外」,還是應該舉一些稀奇古怪的研究來反駁她。
不過學妹的話也的確讓我思考,我們除了比較會引用文獻之外,到底比一般凡人多懂了些什麼?有沒有可能找到一個好的理論來說明什麼是愛情,又有什麼影響愛情最多?畢竟就連提出愛情三因論紅極一時的Sternberg,晚年時也承認,愛情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複雜,另外寫了一本「愛情是個故事」(Love is a story),重新解構與詮釋愛情(下次跟大家分享)。在讀了Brehm (1985)的「親密關係」(intimate relationship)之後,這個問題似乎有比較明朗的答案。我發現,與25年前比起來,我們對愛情似乎並沒有了解得更多,相反地,是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。從前奉為圭臬的一些理論與現象,現在大多都要在補上一句「不過…」;從前以為穩定的結果,現在也出現了爭論。如果愛情的研究都不能得到一致的結果,重複無止境的迴圈,心理學家們是否該放棄這條沒有終點的路?
幸好,Hazan & Shaver在1987年提出的成人依戀理論(Adult Attachment Theory)有著劃時代的貢獻。從那一年開始,親密關係研究者像著魔一般,在談論到愛情的時候,都不得不觸及依戀的議題。以我最喜歡的一本期刊Personal Relationships為例,2010年就有一整期在介紹並闡述未來依戀理論的發展走向,其他大的期刊如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,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, psychological Science, Psychological Bulletin等等,近五年來幾乎每兩個月就會有一篇以Attachment作為標題的文章,其他蝦兵蟹將的小期刊就更不用提了,依戀理論簡直是親密關係研究中的紅海。(如果你完全沒有聽過依戀理論,強烈建議先閱讀<親密關係與依戀二(attachment Theory)>)
但即使是依戀研究,同樣需要面臨的問題是:我們比1987年以前,多知道了些什麼?或者,我們其實一樣在原地打轉?本文回顧近兩年來(因為光這兩年資料就相當豐富)在社會心理學各大期刊發表的文章,並試圖整理出五大當前依戀研究的脈絡(也因此內容比較艱澀,可能需要泡一杯咖啡耐心地看):(1)從分類到向度、(2)從把妹戀愛到結婚生子、(3)從劈腿嫉妒到性行為、(4)從後天先天到交互作用、以及(5)從依戀對方到接納自己。
123123123123123
123123123
123123
12222222222
Today is Monday.
I'm testing out a new plugi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