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的研究指出,亞馬遜的大蓋巨脂鯉(Colossoma macropomum)能帶著植物的種子,橫越超過五公里外的氾濫平原。
過去以來,雖然科學家預期魚在植物種子的傳播上扮演重要的角色,但對於種子的發芽率及傳播距離,卻缺少實際證據。
杜克大學的演化生態學家Jill Anderson,和她的團隊在祕魯的國家保護區裡發現,大蓋巨脂鯉腸道內有數以百計的種子。然而,這種魚能帶著種子多遠的距離,以及種子是否能在新地點發芽都是未知。
為了要找到答案,Anderson和她的團隊利用無線電,在河水會氾濫的季節,追蹤24隻大蓋巨脂鯉的位置,結果發現魚移動5.9公里遠。配合在實驗室中,種子能在魚腸道內存活多久的資料,推測大蓋巨脂鯉平均移動337~55英尺,而且種子能被帶到5.5公里之外。
這是食果動物傳播種子最遠的紀錄,與非洲犀鳥及亞洲象不相上下。
更重要的關鍵是,這些分布在氾濫平原的種子,偏好在這樣的環境發芽,而非在像是湖泊這樣不流動的水域中。
美國加州的生態學家Michael Horn認為,過去我們都低估了魚對種子傳播的貢獻,即使科學家們都認為魚在生態系中扮演潛在的重要角色;熱帶非洲、北美及歐洲,都有魚攜帶種子傳播的例子。然而,我們對於細節卻都不清楚,其中一個原因是,和魚相比,鳥類及陸上哺乳類傳播種子的行為較容易研究。
即使Anderson的研究指出大蓋巨脂鯉在種子傳播扮演重要的角色,但她認為大蓋巨脂鯉對生態的貢獻仍被低估了。因為她預期,更大的魚能將種子帶到更遠的地方,但這項研究所追蹤的個體,體型並不是最大的。在過去的紀錄中,大蓋巨脂鯉能長到30公斤重。
此外,這項研究也指出另一項隱憂,亞馬遜地區的過度漁撈,對生態的衝擊可能遠超過我們的想像。
資料來源:Fruit-feasting fish fertilize faraway forests
123123123123123
123123123
123123
12222222222
Today is Monday.
I'm testing out a new plugi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