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照片:2012年福島災區附近的酢漿灰蝶(學名Zizeeria maha)出現不少基因突變,例如羽化失敗(左圖)的蝴蝶因翅膀形狀扭曲,無法破蛹而出。
編譯 / Mr.柳澤
一連串針對福島核災影響生物體的研究結果顯示,游離輻射將使動植物遭殃,即使是低劑量的輻射,影響同樣深遠。
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爆發核災的幾個月內,《遺傳》期刊(Journal of Heredity)便陸續刊登了數篇研究報告,探討福島輻射外洩對生物體的影響。學者發現,動植物在核災之後出現基因受損、基因突變和族群數量下降等現象。
主持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團隊的生物學家 Timothy Mousseau 表示:「現在已經愈來愈多研究顯示,許多種類的鳥、猴子、蝴蝶和其他昆蟲,因長期暴露在福島核災的輻射下而遭到嚴重衝擊。」
截至目前為止發表的相關研究報告,都不約而同地指出:長期暴露在低劑量的放射性物質中,不但會導致動植物的基因受損,還會增加生殖細胞和非生殖細胞的突變機率。
以日本最常見的酢漿灰蝶(又名沖繩小灰蝶)為例,在取樣自福島核災污染區的蝴蝶及其後代中,發現牠們體型較小、發育遲緩、死亡率高且有形態異常(morphological abnormality)。此外,某些科學家發現福島的酢漿灰蝶甚至出現抗輻射特性。
一篇研究指出,在福島污染區的稻苗已啟動了包含DNA複製和修復功能在內等自我防衛基因,以對付低劑量的伽馬射線。
另一篇文獻回顧同時整理了車諾比核災與福島核災的相關研究;文中提及鳥類、蝴蝶、蟬的族群數量大幅萎縮,而鳥類的羽毛還發現形態異常。
儘管科學家尚未找到恢復基因損傷的方式,但相關研究卻可當作將來定義輻射外洩的「環境指標」—對於避免更進一步的環境傷害而言,不可或缺。
Timothy Mousseau 說,「關於生態族群中,詳盡的遺傳衝擊分析結果,能為福島或未來類似的核災污染區提供重要參考,用以預測野生生態環境歷經核災之後實際所需的復原期。」他繼續補充,「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更多經費,投入福島野生動植物的基礎科學研究中。」
資料來源: Fukushima studies are beginning to reveal the severe legacy of radiation leaks. ScienceAlert [16 August 2014]
123123123123123
123123123
123123
12222222222
Today is Monday.
I'm testing out a new plugin.